首页>谈天说地

冯章林 | 洒向人间都是爱 ——回忆母亲牛贵珍(散文)

冯章林 | 洒向人间都是爱 ——回忆母亲牛贵珍(散文)

      二O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凌晨一时,母亲走啦!走完了她93年的人生旅程。在离开这个世界的前一天,她还给我们唱怀旧歌曲,讲故事,怎么第二天眼睁睁地看着她悄然就走啦!她走的没有疼痛,没有遗憾,是那么地从容、淡定、平静和安祥!正像邻居们所说的:"你娘一辈子行好,才得善始善终"。可谁能理解,她的离世,给我和亲人们留下无限的悲痛和思念。她的言行举止,她的音容笑貌,她用爱心谱写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,使我从小耳闻目染,至今萦绕心头,久久不能释怀,令人终生难忘,敬佩不已!
     母亲的青少年时代,是在战乱中成长度过的。她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,姓牛,名贵珍,系临漳镇西上村人。姊妹5人排行最小,很受父母和姐姐哥哥的宠爱。当时的中国,从九.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,再到卢沟桥事变,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,残暴的殖民统治,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。国民党政府奉行"攘外必先安内"的方针,面对日本的侵略,一再退让。内忧外患,民不聊生,广大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到处东躲西藏,流离失所,社会环境十分恶劣。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,从小造就了母亲不畏艰难,吃苦耐劳,坚韧不拔的性格。她同千千万万的农村劳动妇女一样,勤劳、勇敢、纯朴、善良,充满爱心。把自己一生的爱,倾注给儿女,倾注给亲人,倾注给乡邻,倾注给社会……
     在村上,母亲孝敬公爹是出了名的,流传至今,赢得赞誉。十七岁那年,姥姥执意让母亲嫁到离县城不远的二里王庙,即现在的东前坊表村,走进一个早以破败不堪的贫困农村家庭。那时,我父亲兄弟三人。二伯、二伯母经不住生活磨难,先后自缢、喝毒药身亡。奶奶受不了精神打击,年纪轻轻就抱病离去。留下9岁的父亲跟着爷爷艰难度日,长大成人。家中大小事情由大伯和大伯母当家做主。母亲同父亲结婚时,家徒四壁,穷得叮当响。母亲就是这样来到这个家將不家的家庭中一步一步熬过来的。
      当父母和大伯分家时,爷爷己岁数大了,渐渐老啦!但他愿意跟着我父母一块生活,父母欣然同意,大伯、大伯母和负责分家的当事人都一致赞成。就这样爷爷和我父母在一块生活了数十年,直到1975年87岁辞世。这期间,母亲给予爷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。全家10口人,平时吃饭,母亲宁可自己不吃或少让孩子们吃一口,也要先让爷爷吃饱;爷爷病了,给爷爷送饭送水,请医熬药,端屎端尿,洗衣拆被,照顾爷爷的生活起居,从不叫苦叫累。母亲常说:"婆婆死得早,自己有责任有义务照顾好公爹”。有一次,母亲中午手擀面条,煮熟后每人捞了一碗,最后母亲捞了半碗碎面条。她估计爷爷吃不饱,自已没舍得吃,又加到爷爷碗里,让爷爷吃了。隨后,自己拌了半碗粗粮粥喝。当爷爷看到这一幕时,心疼的直掉眼泪,并说我母亲对他一百成好!爷爷常对乡邻们说:"和儿娘(和儿是我大哥乳名)对我的好,我至死也忘不了"!难怪爷爷在弥留之际,把所有亲人都忘了,唯独不忘喊母亲"和儿娘"的名字。这是爷爷在即將离开这个世界时对我母亲的最后呼唤!也是给我母亲的最高荣誉和奖赏!邻里们都赞不绝口地说:"和儿娘真是难得的孝顺儿媳"!
     母亲不仅孝敬公爹,对我父亲的工作也很支持。1946年,我父亲冯有田背着家人,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,担任联防队队长。几天几夜不回家,与盘踞在临漳的顽匪、特务进行斗争。母亲守口如瓶,为其保密。在土地改革、建国后的社会主义过渡、改造和建设时期的"三反"、"五反"、互助组、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后的历次运动中,我父亲长期担任村干部,她都全力支持,积极配合,当好"贤内助",让父亲集中精力把村上的事情办好、管理好,为村民搞好服务。
     母亲含辛茹苦,把七个儿女哺育成人。在我们姊妹七人中,除大哥外,六人出生在建国后,大小间隔三岁左右。五、六十年代的新中国,人民虽然当家做了主人,但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,新中国,摊子烂,底子薄,满目疮痍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仍不富裕,常常有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的时候。遇到灾荒年,生活更加困难。不断有缺粮断顿,少吃没烧,缺医少药,日子难熬的境况。在这种情况下,母亲再苦再累也要肩负着家庭生活的重担,从不喊冤叫屈。那时,我们家人多劳力少,按劳取酬分得的粮食少,不够吃,母亲就用萝卜、蔬菜或野菜做补充。做饭用的是大铁锅,靠得是烧秸杆,拉风箱。一顿饭做下来,母亲常常被烟熏火燎,满脸是黑,呛得两眼发红,双颊流泪,显得十分憔悴!每当孩子们拿着碗筷能从锅里抢着喝上稀菜饭时,做为母亲,她的脸上会露出一丝丝微笑,早己把劳累和汗水拋到九霄云外啦!为了糊口,母亲经常去挖野菜,抓槐花,捋草籽和树叶,想方设法让家人填饱肚子。即便是六十年代初遇到三年自然灾害,我家老人孩子一个也没受到伤害,全凭的是母亲的辛勤劳作和悉心照料!
    家里人口多,吃饭是大事,穿衣也不可小视。为了家人能穿上衣服,母亲一有空儿就纺棉花、拐线子、织粗布、做衣裳,也常常抿被子,纳鞋底,做布鞋。每年到了腊月,母亲几乎通宵达旦地为孩子们赶制新衣新鞋。没有缝纫机,全靠手工制作。每当孩子们穿上新衣新鞋,活蹦乱跳,高高兴兴过大年时,母亲也会开心地笑啦!
    生活的酸甜苦涩,人人都有体会。有微笑,有泪水,也有病痛!过去常听毌亲唠叨我出生前后的境遇。她说我出生的时辰在下午后半晌,做晚饭前。快临产了,肚子疼的厉害,赶紧让父亲去村西头请老善友(指接生婆)。我出生时的季节,正是5月底6月初。俗话说:5月天,孩儿面,说变就变。那天,正好赶上这样的天气。忽然之间,天空中乌云密布,电闪雷鸣,风雨交加,瓢泼大雨下了起来。父亲搀扶着小脚儿老善友,踏着泥泞的街道,连走带跑来到家里。老善友顾不上换衣服和路途劳累,开始助产。不一会儿,婴儿降生啦!是个男孩,全家人高兴的有说有笑,合不拢嘴儿。老善友夸耀地说:"这是个大命的孩子,感动了天地"。说来也巧,风渐渐息了,雨渐渐停了,天空中泛起一朵朵流动的彩云,折射出一缕缕阳光,架起了一道五颜六色的彩虹,映照在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农家小院。
     天有不测风云,人有旦夕祸福。生活的愿望并非都隨人意。母亲生产后没出月子,由于营养不良,又受风寒,得了一场大病,病得死去活来。我妗妗看到自己的小姑子病得不成样子,好心地对我父亲说:"和儿爹,她病得不成点,再看也是白花钱!抓紧把孩子送人,准备后事吧"!我父亲看着病重的母亲,又看着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婴儿,含着眼泪说:“我不,只要她有一口气,有一线希望,我砸锅卖铁也要看病"。我父亲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他把家中仅有的棉花老套子拿到集市上卖掉,换成钱,步行到西烟寨、田村、县城等地为母亲寻医问药,并精心熬制中药,医治母亲的月间病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老天还真的睁开眼睛,眷恋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。不多久,母亲的病慢慢好了起来,但留下怕风怕凉的后遗症。母亲痊愈后,我这个幸运儿也没送人,在母亲的精心哈护下渐浙长大!
    母亲没上过学,没有文化,除了认识她的"牛"姓之外不识字。但她知道不识字没有文化闷得慌,和父亲商定:只要孩子们能上学,大人再苦再累再穷也要让他们上学读书。因此,七个子女中,有3人读到小学和初中毕业,4人读到高中、中专和大专,多多少少都有文化,有出息。其中,6人当了教师、医生和国家工作人员,1人从军,成为社会有用人才。
    母亲不仅对家人体贴入微,对亲戚邻居也很关爱,相处甚好。她心态端正,性格温和,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,常说儿媳、女婿们对她关心,对她尊重,对她孝顺,从来没有指责过别人的长短。即使看到别人说话或做事不妥,会善意地提出来,告诉你应该怎么说或应该怎么做更好,让你很好接受,心服口服。因此,她和周围亲戚邻居处理的关系都非常好,不断有人来关心探望她,她也很关心爱护別人。
     在过去的岁月里,我三舅家7个孩子,舅舅在搬运工会上班儿,三妗子精神失常,孩子们多,有时也吃不上饭,穿不上衣。母亲看在眼里,疼在心上,除照顾自己一家老小外,经常抽空儿来到三舅家,给她的侄子侄女们缝补衣服,做布鞋,帮他们洗衣做饭,料理家务。尤其到年近腊月,到三舅家帮忙到夜里,披星戴月步行回家。几十年过去了,她的侄子侄女们都还记得,说起来历历在目,感激万分。母亲在世时,逢年过节,她的侄子侄女们总要来看看年迈的姑姑。
     早年,在母亲年轻的时候,村西头有个邻居抱来一个刚出满月而又失去母亲的婴儿。婴儿因没奶吃饿得嗷嗷大哭。母亲每天让自己的孩子少吃一阵儿奶水,也要坚持抱住邻居的孩子喂饱,直到婴儿能独立进食为止。她的爱心,曾经感动过无数乡邻,受到邻里们的尊敬和爱戴。
     晚年的母亲,由于怕冷,畏惧风寒,也到冬天就不出门。但她仍耳聪目明,思维敏捷,爱心常在,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。比如:用温水洗洗碗筷,洗洗脖圈、裤头和单衣,尽量减轻子女照顾她的负担。母亲吃饭粗细粮都行,从来不挑食。凡是能吃得东西,舍不得扔掉,这大概是从苦日子熬过来的人养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吧!七个子女不管谁来照顾她,她仍像小时候一样视其为掌上明珠。尤其对孙辈和曾孙辈更是疼爱有加。不管谁到她身边,她总是塞给你水果、糕点和糖块,让你吃这吧!吃那吧!你多少吃点,她特别高兴!
     母亲不仅喜欢自己家的孩子,对邻居家的小孩也很喜欢,很爱护。那是二十年前的一个傍晚,夜幕降临,天渐渐黑了下来,街中邻居家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正在门前街道上玩耍。不料,对面开过来一辆小轿车径直前行,丝毫没有减速。母亲见状立即对着司机一边摆手一边大喊,让他把车停了下来。司机下来看到小孩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,对我母亲说:"大娘,要不是你喊我喊得急,我还真没有看见这个小孩儿。要是给人家辗死了,怎么给人家交待啊!多亏你帮了我的忙,救了孩子一命"。母亲对司机说:"以后开车千万要小心,要注意安全"。说罢,让司机走了,她又把孩子抱起来送回了家。
     人们常说:母爱是纯洁的,母爱是无私的,母爱是平凡而伟大的。这些都可以从母亲身上得到验证。她那匀称而健康的身躯,她那慈祥而微笑的容貌,她那坚韧而宽厚的性格,她那勤奋、善良、吃苦耐劳的精神,她那洒向人间都是爱的品格,值得我们学习。在母亲的生平简介中,临漳县农机局原局长郭明书同志是这样评价的,他说:"她的一生,是经历坎坷、饱经风霜的一生;是艰苦奋斗、勤俭持家的一生;是默默无闻、任劳任怨的一生;是和睦乡邻、乐善好施的一生"。母亲的逝世,使我和哥哥姐妹们失去了一位好母亲,街坊失去了一位好邻居。我应该感谢母亲,她给了我健壮的身体和做人的品格,使我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!她的养育之恩,是无法用物质和金钱来衡量的,是报答不尽的!她的优秀品德和精神,将永远鼓舞和鞭策着我的人生,激励我把爱心继续传递下去!愿母亲永远安息吧!

作者简介:

冯章林,男,1956年出生,1977年入党,大学专科毕业,系临漳县东前坊表村人。先后在教育、党史、乡镇政府和建设部门工作。县住建局公务员正科(副处级)退休。热爱生活,喜欢运动,关心时事,爱好文学,多次在省、市等报刊上发表文章。

猜您喜欢
查看
燕赵农村报小记者给大名“庆五一,助旅发...
查看
邯郸市临漳县电力部门来看看这算不算安全...
查看
《每日新农村网》在磁县举行揭牌上线仪式
查看
邢台内丘县信用社的领导来看看群众反映信
查看
藐视群众,挑战村规,中饱私囊-----...